淮海视窗 > 正文

地名,诉说彭城光阴故事

2021-01-18 21:38 淮海视窗
174

  “一人巷,二眼井,三马路,四道街,五毒庙,六道门,七里沟,八里屯,九里山,十里堡。”这首顺口溜中的徐州老地名,你知道几个?


  地名,记录着一座城市的发展脉络;借助它,可通达城市历史记忆的深处。


  2019年,徐州市新命名地名108处,为历史上命名数量最多的一年。丰储街、子房山路、文博路……它们或记录着风云变幻的过往,或承载着历史文化的印记,或反映着时代发展的变迁。


  街巷里藏着城市记忆


  一提“丰储街”,徐州人都知晓。它东起民主南路、西至解放路,长383米,街道两侧店面林立,繁华热闹。但就连许多“老徐州”也不知道的是,其中位于戏马台写字楼北侧西起解放路、东至奎河的那一小段,曾用名为“成教院巷”。


  清代时,这片地方叫“铁佛寺”。它紧靠奎河,又临城区,交通便利,场地开阔,香客居士摩肩接踵、络绎不绝,这里一度成为物资交易的好场所。


  1855年黄河决口北徙后的半个世纪,奎河在运输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直至1915年前后,奎河上往来船只依然频繁。由此,粮食集市慢慢形成、逐渐扩大,形成了街市。清光绪年间,这里的粮行发展到40余家。上世纪20年代末,徐州整顿街名时,将这里定名为“丰储街”,寓意期盼田稼丰收、户仓储满、国泰民安。新中国成立后,这一片的粮食贸易依然活跃。


  过去的丰储街只是一条很窄的街道,经历几次修整,如今宽20多米。百年沧桑,奎河已失去了它的运输功能,两旁的粮仓也被高楼所替代,但没有变的,是这条街的喧哗。


  丰储街老居民于运化,对这条街的印象是热闹、拥挤、有序,“新中国成立后,卖布的、卖菜的、卖鱼的、卖粮食的、开饭店的,都在这里集结,渐渐形成了一个大市场。”


  走在丰储街上,只听得叫卖声此起彼伏,一阵阵食品浓香从四面八方扑面而来。这里有地道的沛县狗肉、新鲜的日照海产、正宗的南京桂花鸭,还有知名品牌大闸蟹、说不清是川味还是徐州味的夫妻肺片……来回逛一趟,只觉烟火气十足。


  地名中有一段历史底蕴


  徐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和2500多年的建城史。此次命名地名,注重留住城市记忆、延续历史文脉。


  位于贵邦俊园西区东侧,北起响山路、南止铜山路的一段道路被命名为“子房山路”。这既是因为道路地理位置靠近子房山,也是为了纪念历史人物张良。


  张良,字子房,汉高祖刘邦的谋士,高祖元年封留侯,与韩信、萧何一起被称为“汉兴三杰”。据《乾隆徐州府志》记载,子房山原名鸡鸣山,为纪念张良在此以箫声散项羽士兵而更名,子房祠便坐落于子房山上。清代著名词人朱彝尊拜谒张子房祠曾写道:“遗庙彭城旧里。有苍苔、断碑横地。千盘驿路,满山枫叶,一湾河水。沧海人归,圯桥石杳,古墙空闭。怅萧萧白发,经过揽涕,向斜阳里。”


  张良与徐州有着不解之缘,妇孺皆知的“圯桥进履”便发生在徐州下邳(今睢宁县古坯镇)。古往今来,常有文人骚客到下邳圯桥凭吊,李白《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云:“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


  过去,子房山附近工厂林立、污染严重,棚户区一片接着一片。如今,旧工厂、棚户区全部拆除,子房山旧貌换新颜,子房祠也已修复。一个“子房山路”地名,增添的不止是一座城的文化内涵,更是徐州人情系故园、于开创未来中不忘传承历史的有力见证。


  路名更迭间触摸时代发展


  淮海食品城是徐州市“十一五”现代服务业专项规划建设的重点工程、江苏省重点规划的十大物流园区之一,文博园、食品综合市场、维维市场等汇聚其中。


  食品城里,道路纵横交错,以经纬为名,有经一路、经二路、纬一路、纬二路等若干条。市区划地名处根据产业布局特征,分别将经一路、经四路更名为“荣茂路”“荣商路”,寓意着对商业蓬勃发展、繁荣昌茂的美好祝福。经五路在淮海文博园西侧,遂更名为“文博路”。


  走在荣茂路、荣商路、文博路上,举目所见,让人感叹时代的日新月异、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样,若想探究徐州城的发展,也能从老地名中寻得一丝轨迹。


  徐州的地名命名方式多样,有专名加序数命名,比如津浦一巷、二巷;有以建筑物命名,如煤港路、矿山路、纺织路;有以相关古迹或纪念地命名,如戏马台、王陵路、回马巷;有以具有时代特点的词汇命名,如解放路、开明街、燎原巷……其中一大批地名独具徐州地方特色,留下了徐州作为军事要地、作为“煤城”的若干痕迹。


  统一南街,为北伐战争胜利后寓意家国统一而定名;淮海路,是徐州城东西主干线,1948年12月1日徐州解放,次年6月1日为纪念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而命名;新中国成立后拓建的新生街,取“人民获得新生”之意。津浦东路与津浦西路的出现,源于1911年竣工通车的津浦铁路;始建于1957年的煤建路,曾是江苏省煤矿基本建设局和徐州矿务机关驻地,又有煤矿员工宿舍,于1981年因此更名;还有曾因废旧市场兴旺、交易物以废旧铁铜五金居多而命名的铁货街……


  地名,不是一个简单机械的辨识符号,它连着一段段历史、系着一片片文明、浸着一丝丝乡愁。传承有序、寓意丰富的徐州地名,将带着它们的时代记忆与地域特性,无声流淌在徐州人的血液里、鲜活出现在徐州人的生活中。


  本报见习记者 何莹子


  来源:徐州文旅网

分享:

免责申明:1.本网站刊登转载的各类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的作品仅供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对于访问者根据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做出的一切行为,除非另有明确的书面承诺文件,否则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2.如果您发现有您未署名的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加上您的署名或作相关处理。

不良内容举报邮箱:jubao@hhsc0516.com/举报电话:18051356000 © 徐州智兴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