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视窗 > 正文

海内外各界人士沉痛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

2021-12-14 15:51 淮海视窗
164

  12月13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集会广场,2021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这里举行。场内,约3000名各界代表整齐列队,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在抗战时期牺牲的所有同胞。场外,在相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区、学校,在海外,海内外华人华侨、外籍友人等也以各种形式悼念遇难者,祈愿和平。

  国行公祭是缅怀也是告慰

  10时01分,凄厉的警报声响起,南京全城车船鸣笛,万众默哀。84位朝气蓬勃的高中生齐声诵读《和平宣言》。

  高一学生吕彦锋站在领诵位置最右端,“小学时参加学校活动,我第一次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心底涌出悲愤。这次参加和平宣言朗诵,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为了念好宣言短短240个字,也为了表达对遇难同胞的深切缅怀,吕彦锋反复练习了无数遍,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每字每句。

  苏格兰人贺福已经连续两年参加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全场肃静得一点声音都没有,大家都在潜心缅怀逝者,让我大受震撼。”他表示,在西方国家,还有相当多的人没听说过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也是为什么每年在12月13日这一天举行公祭仪式是如此重要,就是要持续传播这段历史,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悲惨的过去。”

  随着三响深远的钟声,3000羽和平鸽振翅飞向蓝天。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副所长叶聪是撞钟代表之一,他说:“科技兴则国家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学技术是我们建设家园、幸福生活的一个重要支撑。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们要有坚定的决心,奋发图强。”与他一同撞钟的南京供电公司电缆运检室五级职员陈德风说:“作为工人代表,参加国家公祭仪式,撞响和平大钟,内心很受触动,在今后工作中,要继续发扬中国工人阶级的创新创造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努力。”

  铭记历史民族记忆代代相传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葛道荣的儿子葛凤瑾第五次参加国家公祭仪式,“往年都是父亲带着我们参加各种活动,从今年开始是我代表父亲去参加活动,幸存者们的年龄越来越高,接过传承的接力棒,我们有责任继续把这些历史记忆传承下去。”

  葛凤瑾很早就参与到证言的传播和记忆的传承中,先后陪父亲参加座谈、交流、证言集会等活动100余场,积极传播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幸存者夏淑琴的外孙女夏媛也携儿子一起加入记忆传承行列,向中小学生传播历史。

  南京大屠杀历史是南京记忆、中国记忆,也是世界记忆,每一位中华儿女都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去传播这段历史。参加国际和平法会的居士王琦是一位研学导师,工作之余她会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渡江胜利纪念馆、梅园新村等地当志愿讲解员,“爱国主义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记忆的传承,就是要我们每一个人,在一次次的活动中不断加深印象,用星星之火来点燃它。”

  12月11日,加拿大和枫会线上主办了一场以“记忆传承薪火永递”为主题的历史文化教育论坛。会长余承璋表示,要使南京大屠杀的惨痛历史真正成为世界记忆,就应教育年轻一代勿忘历史、继往开来,让和平代代延续,永远传递。安大略省前议员、安省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日(79号议案/66号动议)的发起人黄素梅说,她提出的66号动议在安省议会通过,目的就是为了使华人后代了解这段历史,并以史为鉴,让悲剧不再发生。

  “作为海外侨胞,觉得有理由、有必要站出来表达自己愿意永远铭记历史的决心。这是广大海外华人华侨的心声,推动着我们海外华文媒体做好南京大屠杀真相的传播。”海外资深媒体人、印尼《国际日报》新媒体社长章维佳说,他们与国内媒体联合策划了系列报道,立足做好南京大屠杀惨案真相的海外传播,倡导世界和平理念。

  祈愿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夜幕降临,荧荧烛光中,小号手在“烛光祭·国际和平集会”上吹响《南京记忆》。

  南京大屠杀期间,有一群国际友人为受难的南京人民撑起一方庇护所。84年过去了,中国以开放之姿迎接了一批又一批外籍友人,他们见证中国的和平崛起,认同中国的和平发展理念。

  公祭日当天,很多在宁外国友人通过默哀、烛光祭等形式悼念逝者,祈愿和平永续。

  在南京生活了四年的罗马尼亚留学生伍来智非常热爱南京,“每年的12月13日,无论我在南京哪个地方,在做什么,我都会和南京所有市民一样,停下手中的事情,站在原地为当年不幸遇难的中国民众默哀。”为了向世界展现真实的中国,他把在中国的生活拍成vlog,在罗马尼亚的APP上分享中国的所闻所见,目前拍的几期美食美景收到很多点赞和关注,他计划接下来再更新有关南京历史文化的视频,让更多人了解中国。

  防空警报响起时,来自缅甸的黄冬赢伫立默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们青年人有责任主动积极地宣传和平事业,贡献一些力所能及的力量。”

  来自泰国的白洛洛约了几位好友参加东南大学举办的烛光祭,她说:“黑色的天空,挂着漂亮的星,让我感受到‘和平’这两个字重要的意义。”她的好友尼雅是东南大学伊朗籍硕士研究生,“自从来南京后,我去纪念馆不下20次了,它不只是一个地点,也是一部活的历史。”尼雅觉得自己应该把这段历史讲给更多人听,“在我看来,中国就是我对和平的定义。和平代表着身为世界大国,依然全力肩负起构建世界和平大家庭的重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对和平的最佳诠释。”

分享:

免责申明:1.本网站刊登转载的各类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的作品仅供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对于访问者根据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做出的一切行为,除非另有明确的书面承诺文件,否则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2.如果您发现有您未署名的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加上您的署名或作相关处理。

不良内容举报邮箱:jubao@hhsc0516.com/举报电话:18051356000 © 徐州智兴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